星期二, 1月 03, 2012

表演與票價問題(1)~表演藝術篇

*本系列文章是寫給政府文化部,一些愛音樂的NPO相關人士,還有那些想聽古典音樂演出但對票價很擔心的人。

我小時候在音樂課學了一點音樂欣賞,自己媽媽自費為我和姊妹們上鋼琴,雖然最後學到能夠成為職業演奏家與專業伴奏者只有一位,但是這方面的學習讓我對於古典音樂有好感。

由於音樂課老師的要求,我從小學開始就去國家音樂廳和社教館(城市舞台前身)看演奏會,除了管弦樂和鋼琴獨奏演出之外,我也看過豎笛團和管樂團的演出,後者曲目較為別開生面,後來去看這些活動當然和交報告脫勾,這是因為我喜歡看,同時也有這樣的機會讓我能夠理解古典樂的好處。

因為家裡的妹妹也辦過幾次音樂會,從小時候學校實習音樂會,由老師們計畫好並簡單舉行,到大學時代和同學合開音樂會,再到能夠自己辦音樂會,我們多少會聽說當中辦活動的各種狀況,從租場地考量到正式演出前對朋友宣傳,再到印文宣之類的開銷,種種項目真的需要細心注意,才不會花了相當預算卻沒有效果--從這樣的經驗讓我知道辦音樂會或表演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而實際上在台灣開音樂會有兩種制度--兩廳院有補助學生票,或者補助演出者車馬費,有幾個基金會負責;除非是某些藝術活動公司辦的活動才可能拉到其他公司的贊助,拉贊助有各種型式,也有讓車友來聽音樂會的,贊助費可能是用在活動相關費用(推測),然後票價另計,結果變成焦元溥先生先前(2009,三年前)在專欄稿件當中提到票價太貴的問題。

的確表演也是一種不可逆的服務產出方式,它當然可以定價,問題是定價方式真的值得商榷:我們知道古典音樂演奏家的養成需要耗費時間與金錢,要請人來的價碼未必公開,但是業界的人知道這是有範圍的。
為了這種範圍,還有讓國內樂迷體驗高水準樂團或獨奏家的演出,有些公司會請海外管弦樂團或獨奏家來台演出,當然辦這種活動需要搞定演奏者/團員和指揮住宿、機票等等問題,這些是辦音樂會的部分成本。(當然這些是可以推想的成本)

可是高票價音樂會的後果是--想聽者聽到票價馬上心一涼,都是千元、萬元等級的票,我如果不是有工作存薪水,有投資、有閒錢的人,怎麼有辦法負擔得起? 如果我的朋友當中沒有喜愛音樂的長輩,那我應該怎麼去要到票卷,享受高水準表演呢? (換句話說我用人脈交換恐怖票價喔)

經濟學上一個經典的比較,是把各國麥當勞賣的大麥克堡套餐作比較,看出各地食物消費的差異,我想音樂會票價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做比較,但這要把國民年收入、各國音樂會訂價機制、還有勞工薪水狀況一起考量。

就這些事還有台灣目前經濟發展而論,國際交響樂團表演訂出千元票價(比如說五千五)是少數人才能出得起的票價,或許舉辦活動的公司是說得好聽,講說需要這種費用才會如何云云.....但是高票價一定等於高水準表演嗎? 這不盡然吧....還有這些錢到底用到哪去也是一個觀察重點!

老實說古典音樂和任何類型的藝術都需要有人欣賞,維持它的文化命脈,如果只有音樂家、藝術家存在,而沒有觀眾欣賞和付費演出長期會變成惡性循環,因此票價訂價問題需要慎重考慮,甚至對於偏鄉表演相關協助與募集資源讓大家欣賞的義舉也是好事,紙風車劇團就是因為有許多人願意協助與捐款,所以才能完成巡迴台灣319鄉鎮的戲劇演出,同樣的道理也適合拿來講學生票和透過贊助把票價差距拉低的核心理由--我們可以把合理票價當作是讓觀眾體驗的敲門磚,當觀眾逐漸喜歡看相關表演,並且在音樂會後開始閱讀相關書籍,以理解古典音樂的歷史、分析和欣賞方法,長期下來就會有固定觀眾,或許政府沒辦法做好這段敘述後半段,這部分是靠個人和某些單位可教育古典樂或其它表演觀眾能達到的效果,但透過音樂相關與慈善基金會的協助,至少我們可以讓孩子們早點接觸古典音樂,合理票價也未必都需要透過國家補助達成,對政府和個別想接觸音樂補助的愛樂相關NPO,還有表演藝術長遠發展是好事。

[本系列文還有流行歌手演唱會票卷篇喔,敬請期待。]

沒有留言: